研究所介绍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国立综合性核技术科学研究机构,在光子科学、加速器科技、核能技术、核科技与前沿交叉科学等范围,从事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策略需要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大科学装置的研制与运行借助,以期不断做出基础性、策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革新贡献,成为国内独具特点、必不可少与不可替代的国立研究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25年6月经国家批准定为现名。拥有两大园区,分别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科技卫星城嘉定区,占地面积共700多亩。
上海应用物理所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SSRF)的建设和运行单位,并建有中国科学院核剖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所以来获得各类科技奖项190多项(含合作项目),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含3项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含2项合作项目)。
截止2025年底,上海应用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784人,其中科技职员59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74人。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3个博士学位培养点,与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置、生物物理学7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和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生物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及应用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360人,其中博士生156人;在站博士后18人。
上海原子核掌握、中国核掌握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分会挂靠上海应用物理所。
研究所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育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育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教育基地承担。学位论文的选题均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和开发项目,能为学生拓展革新性的论文研究工作提供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持。研究所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给学生提供了好的科研机会,愈加多的学生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部分学生被选派到美国、日本等国家从事3-12个月的国际合作研究。围绕上海光源的国际性交流合作马上全方位启动,其中包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现在正在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研究拟定有关培养计划。
学科范围
加速器科技
我所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学科范围主要致力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与各类应用加速器的设计研究与建造。其研究涵盖先进加速器的所有挑战,包含复杂的粒子动力学,磁学、射频系统、超高真空、束流诊断和控制等各种重点技术。
光子科学
光子科学学科范围是我所围绕上海光源与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而进步起来的新学科范围,以一流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实验办法学研究为核心,进步相应的光束线技术,和同步辐射实验办法学,与面向生命科学、环境与化学、材料与能源、一流的成像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等范围的前沿和应用研究。
核科技与前沿交叉科学
核科技是我所的传统学科,在国家重大策略需要和科学前沿的推进下,又迎来了新的进步机会,焕发了新的活力。我所此范围的进步重点为:理论与实验重离子物理、辐射化学、放射化学、功能型新材料、环境治理、放射性药物与分子影像探针等。前沿交叉科学是我所基于核科技和依托上海光源的一个很活跃的新兴学科范围,主要致力于进步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研究。在粒子束与纳米材料、分子环境、单分子物理生物学、生物传感器与物理生物效应等学科方向上已拓展了富有特点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就。
核能技术
针对将来先进分裂转变核能的策略性前瞻基础问题,重点拓展反应堆物理和工程技术、熔盐化学、加速器与熔盐堆耦合等钍基熔盐堆的基础和重点技术研究;乏燃料放射化学后处置新办法、新技术和工艺步骤研究;钍铀燃料循环的转化规律及核化学中子学研究;包含反应堆结构材料、熔盐材料、石墨材料等的核能与反应堆材料的研究及测试评估等。
2025年考试报名硕士研究生有关事情
1、考试报名条件、报名时间、考试报名手续、报名地址及初试日期均以国家教育部规定为准。
2、同等学力考试报名必需满足:(1)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者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2)在国家承认的高校进修过三门所考试报名学科相近的本科专业课程并成绩合格者;(3)申请者至少有一篇第一作者文章被SCI或EI网站收录
3、复试资格和复试方法由我所依据国家复试分数线,结合我所当年考试状况确定。
4、录取:依据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并通过政治审察及身体检查确定录起名字单。
5、联系方法:上海嘉定区嘉罗公路(宝嘉公路)2025号,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202500,联系人:钟静,电话:021-39194963;传真:021-59553330;邮件地址:zhongjing@sina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