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创一流
——二〇二二高等教育改革进步回眸
高等教育的高度决定了科技革新的高度。
2025年,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革新和优质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些政策支持和历史机会,为建成教育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2025年,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多项重大科技成就都有高校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在聚焦国家策略需要、牢牢学会自主革新主动权、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勇挑重担,推进打造人才培养与科技革新双轮驱动加速进步的大格局。
扎根中国大地,推进中国特点一流大学建设
蓝图绘就风正劲,扬帆破浪奋进时。
2025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点世界一流大学新路。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这一年,高校薪火相传,传播红色种子。
“学起来”“讲起来”“用起来”……冬天的高校校园寒意袭人,但在教室里、广场上、党旗下、屏幕前,一次次“开讲了”点燃青春的热情,一次次“深入学”启迪智慧的头脑。高校师生们用奋斗检验学懂弄通的成就,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真知灼见带入“双一流”建设和新年代教育优质进步改革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书写出新年代的篇章。
这一年,国内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达成了历史性跨越。
在2025年5月17日教育部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内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越4430万人,一批大学和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这一年,中国高校有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施工图”。
2025年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在解决中国问题、服务经济社会优质进步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新模式,突出了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策略需要、争创世界先进的重点方向。很多高校积极探索中国特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努力推进内涵式优质进步,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优质革新。
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版学科目录事关将来的学位点建设、学科评估和建设等,其中尤以新增的11个一级学科备受关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质进步行动计划》,强调高校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排头兵”。
2025年以来,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相继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部分高校表示学校进步和学科建设均不再用国际排名作为要紧建设目的,推进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
一系列举措,吹响中国高等教育进军的“冲锋号”。高等教育战线以优质为统领,不断探索打造与国情相适应、具备中国特点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瞄准国家前沿需要,迸发科研力量
2025年,中国多范围达成飞跃,在科技范围达到新高度。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出货、“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迅速射电暴、中国科学家初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背后都不乏高校的支持。
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在2025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表现亮眼。自然指数重点指标“贡献份额”位居第二,在排名前十的国家里增幅最大。
从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新世纪深入推行常识革新工程、科教兴国策略。
2025年,加快达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被置于前所未有些高度。
——1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高等教育要以革新进步支撑国家策略需要,由此确定了全年高等教育进步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大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建议》,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策略目的。
——9月,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并与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
——12月,教育部联合三部委拓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
加大有组织科研,提供产业支撑。
山东强化有组织科研,引导和支持革新要点向航天重点瓶颈技术突破目的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达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渠道”布局;河海大学组建淮河干流、南沙防洪潮、鄱阳湖通航、尾矿库综合治理等多支跨单位、跨学科专班团队,组织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项目,推进健全有组织科研新范式;石家庄铁道大学推行有组织科研,研制高铁900t梁提运架设施、盾构机、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等自主常识产权的设施,实地知道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的科技前沿需要和实质技术难点……
攀登“卓越”高峰,勇闯科技“无人区”。
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天津大学以课程改革为抓手,“问产业需要建专业、问技术进步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办法”;清华大学则从管理要进步,构建起了集约资源、高效管理的工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策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革新团队、年轻人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强化科技转化,赋能“国之重器”。
为了打通科技成就转化的“最早一公里”,哈尔滨以推进国家“三权”规范改革政策落地为靶向,与16所大学大所签订了市校(所)一同推进“三权”规范改革促进科技成就转化合作意愿书,激起了在哈高校院所科技成就转化的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超前谋划塑造新一批国之重器,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国家策略科技力量贡献哈工大策略,不断彰显中国航天“尖兵”的使命担当……
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需要为策略方向,拓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重点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辟煤炭技术变革的新范围新赛道,不断塑造国内新型能源体系的新动能新优势;华南理工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尤其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百舸争流,奋楫争先。现在,高校已然获得共识,激流勇进,迎难而上。
服务国家进步大局,培养大量策略人才
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年轻人学者、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等回信,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等作出要紧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看重和对广大师生的亲切关怀,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教育部启动推行教育数字化策略行动,借助丰富的慕课资源,建设上线了全球最大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现在,平台与课程服务平台访问总量292亿次,选课学习接近5亿人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提升水平、推进公平、改进办法、变革模式、深化合作的重点抓手。
百年大业,人才为基。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各高校精心谋划、系统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打破院系藩篱,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下大方力破解“两张皮”难点,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厚植情怀上动脑筋、想方法,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向重点范围,下好“先手棋”——
“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的道路”“加快建设优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用途,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2025年2月,中央全方位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建议》,初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谋划和设计。
面向全局,答好年代之问——
层层递进、久久为功。这一年,“四新”建设持续推进,从教育思想、进步理念、水平标准、技术办法、水平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面对世界高等教育进步作出了教育应答、年代应答、主动应答、中国应答。
这一年,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全方位推进组织模式革新、理论研究革新、内容方法革新和实践体系革新;新医科建设定位“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统领医学教育革新进步;新农科建设持续加大种业范围专门人才培养,支撑引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新文科建设明确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点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的,适应经济社会需要。
面向地区,塑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走上农业这条路,你动摇过吗?”“深山石头窝,外出就爬坡,我没丝毫后悔。”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李康灵舍弃高薪,“扎”进四川凉山,探索“五方联动”建设产业园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2025年,“科技小院”遍地开花。在云南古生村的“科技小院”,在甘肃石羊河的实验站,在吉林梨树县的黑土沃野,在海南崖州湾的育种基地……大江南北,知农爱农的农大人,迸发着以青春之力投身乡村振兴的兴农热情。
同时,“优师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区域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加快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教育现代化。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广大高校培养造就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革新精神的人才,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之基、汇聚磅礴力量!(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欣)